安全提醒:留学生代发朋友圈业务或涉违法犯罪风险
留学生代发国外朋友圈30元一条,律师:代发国外朋友圈或涉违法犯罪
据封面新闻报道,在纽约做小语种教学兼职的月忻现在已经组建了全世界留学生群,有代发朋友圈的业务会在群里沟通。在她的客户中,有社交平台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大网红,也有5000元包月的微商大哥。如今定位全球,只发不游的“定制游”朋友圈仅需200元,深得老顾客的喜欢。
李黎桦在英国生活多年,常做代购,但代发朋友圈这一“业务”,是在近两年才开始“开展”的。“49.9元4张,88.8元9张,10秒内的视频49.9元,这些都包含定位,如果照片买断是另外的价格。”李黎桦梳理了自己手里的照片库,从英国爱丁堡、伦敦、格拉斯哥到德国汉堡,还有冰岛等。
在进行“代发朋友圈”业务时潜藏着个人账号被盗用的风险,极易造成账号内部信息的泄露,情况严重时还可能牵涉违法犯罪。四川恒融律师事务所项鸿律师称:“如果说卖家盗用了别人身份信息可能触犯公开公民个人信息罪,如他欺骗他人,可能构成诈骗罪。不同的方式性质不一样。”
安全提醒:提醒领区留学人员注意遵守美入境规定
近期,有中国留学人员返美时因I-20表格无效而无法入境,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已及时向相关人员提供协助。同时,领区个别高校提醒国际留学生在春季学期开始前返回美国。
平安留学提醒:
高校返校季将至,拟自美西南边境口岸入境的留学人员应了解美方入境规定,关注校方发布的通知提醒,确保安全顺利入境。
一、随身携带身份证件,确保证件合法有效。美海关执法人员对入境人员进行证件审查,留学人员应随身携带合法有效的中国护照、美国留学签证、I-20 SEVIS等证件,返美前登录SEVIS系统查看留学身份状态,确认I-20表格第二页旅行授权栏有校方官员签字,牢记所在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联系方式备用。上述材料请勿放置在托运行李中或交由他人保管。
二、了解美方入境流程,妥善应对问询查验。美海关执法人员对入境者所持证件、携带的物品或入境目的等如存有疑问,可进行二次面谈。如认定携带违禁品、电子产品中存储违法违规信息、在美有违法犯罪记录,留学签证失效或已被注销、I-20表或DS-2019表过期失效,考试成绩不合格或存在代写、抄袭、作弊等学术不端行为,将导致入境申请人被拒绝入境、遣返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美执法人员问询、查验,请客观、如实、准确回答并配合查验。如听不懂对方问题或用英语准确表达有困难,请勿随意回答,应请求翻译协助,以免引起误会和麻烦。在沟通过程中请保持冷静,勿与执法人员发生言语争执、身体冲突。如遇入境受阻,可尝试与执法人员协商,提出申请中止入境,如获准可避免留下被拒绝入境及遣返记录。如被要求签署问询笔录等文件,请仔细阅读并确认内容无误,如有疑问应当场提出。如美方作出遣返处理决定,可要求同家属或总领馆取得联系,必要时可通过委托律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安全提醒:驻韩大使领馆中国留学人员近期安全提醒
为进一步提高在韩留学人员假期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特提醒如下:
一、提高安全意识
一是切实增强交通出行、电器使用、防火、防盗等方面安全意识。二是根据《韩国出入境管理法》,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在韩外国人(无论持何种签证)不得参加政治活动。若违反,重则可能被强制驱逐出境。请大家同当地政治集会保持距离,不要公开发表倾向性政治言论,避免前往人员相对密集地区,留意各类因集会引起的交通管制,确保人身和出行安全。
二、防寒保暖预防季节性疾病
冬季,大雾、低温和暴雪等恶劣天气时有发生,也是流感高发季节。请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告和灾害预警,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出行,谨慎选择滑雪、滑冰等高风险项目。注意合理作息、均衡营养、适度锻炼,注意勤洗手,出门视情佩戴口罩,如出现呼吸道不适、发热和其他流感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三、注意财务安全
严守“不轻信、不转账、不透露个人信息”原则,切实警惕各类诈骗活动,如电信诈骗、杀猪盘、虚拟绑架、非法换汇、代购机票、代缴学费等。
四、韩国常用应急求助咨询电话
犯罪报警112
火灾、事故和救援119
食品、药品投诉、应急医疗服务1339
出入境咨询服务1345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应急服务热线:+86-10-12308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82-2-755-0572
领事保护与协助邮箱:seoul_lb@csm.mfa.gov.cn
驻釜山总领事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82-10-8519-8748
驻光州总领事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82-62-361-8880
驻济州总领事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82-64-722-8802
安全提醒:提醒在澳中国留学生警惕电信网络诈骗
近期,在澳中国公民,尤其是刚到来澳大利亚求学的中国留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不时发生。跨国犯罪分子利用中国公民初到陌生环境、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冒充中国使领馆、国内公检法机构、物流公司、银行等实施诈骗,导致受害人蒙受财产损失甚至心理创伤。为此,驻澳使领馆郑重提醒在澳中国公民,务必保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一、常见诈骗手段冒充使领馆名义:诈骗者假借中国驻澳使领馆名义,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受害人“有重要文件需领取”或“您涉嫌刑事案件”,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支付费用。假冒国内公检法机构:犯罪分子利用伪造的电话号码、视频通话甚至虚假的“逮捕令”,声称受害人涉及洗钱或非法活动,威胁其缴纳“保证金”或“罚款”。虚假快递信息:谎称受害人有来自中国的“违法包裹”,引导其与“警方”联系并实施诈骗。高薪兼职骗局:以“高薪兼职”为诱饵,要求支付“押金”或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实施后续诈骗。假冒银行或投资平台:以贷款、信用卡欠款或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为名,诱骗受害人转账。
二、防范措施警惕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领馆不会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公民涉及“案件”或要求转账。国内外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处理案件,更不会索要银行账户信息或要求转账。如接到可疑电话或信息,请务必主动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情况,不要盲目相信对方提供的“证据”。保护个人信息:切勿随意泄露护照号码、银行账户、地址或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拒绝不合理要求:如对方要求您通过银行转账、购买礼品卡或虚拟货币支付,切勿听从,不要点击陌生链接。关注官方信息:定期浏览中国驻澳使领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的安全提醒和防范建议。
三、如遇诈骗怎么办
1、立即报警:请拨打澳大利亚报警和紧急求助电话000(非紧急案件拨打131 444),向当地警方报案,并保留相关报警记录。
2、联系银行止付:如已转账,及时联系银行申请冻结账户或止付。
3、向澳大利亚反诈骗机构报告:可通过“澳大利亚网络诈骗报告平台”(Scamwatch)举报相关信息(网址:www.scamwatch.gov.au)。也可通过澳大利亚网络犯罪在线举报网ACSC( Australia Cyber Security Center)(网址:www.cyber.gov.au);或澳公民身份和网络支持服务平台IDCARE (National Identity and Cyber Support Service)(网址:www.idcare.org)进行报案。
4、寻求领事协助:如需帮助,请联系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领馆: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61-2-6228-3948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电话:+61-2-9550-5519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电话:+61-3-9824-8810中国驻珀斯总领馆电话:+61-8-9221-3729中国驻布里斯班总领馆电话:+61-7-3012-8090中国驻阿德莱德总领馆电话:+61-8-8268-8806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86-10-12308或 +86-10-59913991
四、特别提醒在澳留学生刚来澳大利亚求学的留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文化差异,更易成为诈骗目标。如遇到可疑情况,务必冷静应对,多与可信赖的人员商议,避免单独处理。电信网络诈骗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防范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保持理性。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是保护自身安全的有效措施。希望广大在澳留学生,认真落实防范措施,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安全提醒:提醒留日学子春假期间注意安全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提醒广大留日学子,春假期间合理规划安排、提高安全意识,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假期!
一、合理规划出行。出行前,务必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天气状况、交通情况以及景点是否开放等信息。特别是进行滑雪、滑冰等户外运动时,应选择正规场所,穿戴好防护用具,带足必要装备,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水平选择合适的项目,量力而行。
二、严守饮酒吸烟禁令。假期期间,社交活动和聚会可能会增多。特别提醒未满20岁的同学,务必遵守当地法律,不饮酒、不吸烟。违反相关规定不仅会承担法律责任,还可能影响个人学业和生活。请了解法律规定,避免被卷入违法行为,确保自身健康和安全。
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外出时,尽量与朋友结伴同行。务必保管好个人证件、银行卡和手机等贵重物品,防止遗失或被盗。尤其要警惕电信诈骗,不要轻信陌生人或不明来电、信息,避免遭受财产损失。建议关注驻日本大使馆最新发布的安全信息和防诈骗提醒,增强防范意识。
四、注意交通安全。步行时注意四周环境,看清安全标识,避免被卷入交通事故。乘坐公共交通时,保持安静、有序排队。自驾游的同学要持有有效驾照,遵守交规,谨慎驾驶,避免酒后驾车或疲劳驾驶,保障安全。
安全提醒:驻日本大使馆提醒在日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生警惕防范电信诈骗
近期,针对海外留学生群体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诈骗分子或是伪装成校友声称可“低价换汇”,或是假扮学校工作人员骗取“学杂费”,还冒充公检法诱使当事人支付所谓“保释金”,甚至胁迫留学生自编自演“虚拟绑架”欺骗父母打款。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再次提醒在日中国公民,特别是在日留学生群体,注意防范电信诈骗,并周知亲朋好友共同防范:
一是保护好个人信息。中日两国政府部门都不会通过电话以任何理由索要个人信息。如接到陌生电话,可不主动应答,若来电播放录音则立即挂断。要做到“遇事不慌”“坚决不信”“要钱不给”,切实保护好个人姓名、住址、家庭情况、银行账户等关键信息。
二是警惕电信诈骗套路。中国公检法机关绝对不会通过电话、微信等其他形式办案,绝对不会通过境外社交平台进行视频审讯,也绝对不会提供“安全账户”让当事人远程转账汇款。任何要求汇款的电话都应视为可疑诈骗,应及时向家人、警方确认信息真伪,切勿轻易转账汇款。
三是及时向警方报案。如不幸上当受骗,请第一时间向日本当地警方报案、向国内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报警电话:86+区号+110),尽快联系本人开户行并要求采取止付、冻结等相应措施。如无法直接向国内公安机关报案,可通过国内近亲属及时报案,并向报案地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请求帮助,也可拨打110后请其协助转接反诈中心。
日本报警电话:110、03-3501-0110(中文)。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
+86-10-12308、+86-10-65612308
安全提醒:提醒在瑞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生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各类诈骗
近期,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接到多名中国公民电话反映遭遇电信诈骗,现对有关案例进行总结,请在瑞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生提高警惕,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各类诈骗。
一、冒充公检法和虚拟绑架诈骗
典型案例:
近日,中国留学生王某接到自称中国驻瑞士使馆电话,称其名下一张手机卡涉嫌拨打诈骗电话,要求王某向公安机关报案,电话随即转接至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王某通过Skype软件与“民警”建立视频联系,“民警”称其涉及一起跨国洗钱大案,危及人身安全,并发送“警官证”、“逮捕令”,要求其签署“保密协议”,进行24小时视频或音频监控。
王某在“民警”恐吓与操控下,拍摄假装自己被绑架的视频,离开原居所,停用原手机卡,购买新手机卡与“民警”联系,交出个人微信账号及密码,并向“民警”提供的银行账户转去“保释金”28万元人民币。“民警”随后失联,王某意识到被骗,在联系上家人后得知,有人通过其个人微信向父母发送其此前拍摄的假装被绑架视频,索要“赎金”,所幸父母未上当受骗。
诈骗手法分析:
(一)诈骗分子预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将来电显示伪装成中国驻瑞士使领馆、国内公安部门等电话,提供虚假姓名职务,报出受害人详细信息,从而骗取信任。
(二)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聊天软件与受害人建立视频联系后,通过假警服、伪造的“警官证”、“逮捕令”、“保密协议”等进一步迷惑欺骗受害人,使其越陷越深。
(三)诈骗分子以涉嫌跨境洗钱威胁受害人安全为由头,诱骗受害人与外界断绝联系,拍摄假视频,交出个人微信账号及密码,同时敲诈勒索其家人。
平安留学提醒:
电话办案全是假。中国驻外使领馆或国内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聊天软件与当事人沟通刑事案件,不会发送“警官证”、“逮捕令”、“保密协议”等文件,更不会以电话方式要求当事人汇款。如接到疑似诈骗电话,建议立即挂断,避免纠缠。如有必要,可拨打驻瑞士使领馆领事保护电话核实。
二、换汇诈骗
典型案例一:
2024年5月,诈骗分子以“优惠汇率”诱使李某交出瑞郎现金,承诺向李某国内银行账户转入人民币;诱使赵某向诈骗分子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承诺向赵某提供瑞郎现金。诈骗分子分别单线联络李某和赵某,杜绝双方提前直接联系,并促成双方线下见面换汇。
李某、赵某线下见面期间,赵某向诈骗分子提供的银行账户完成转账,诈骗分子在收到转账后失联,而李某因迟迟未收到人民币转账,未将其准备好的瑞郎现金交给赵某。赵某蒙受经济损失,怀疑李某是诈骗分子,而李某虽未遭受经济损失,但因担忧招致法律风险,拒绝配合甚至阻碍赵某报警,双方发生矛盾纠纷。
典型案例二:
2024年12月,邓某通过案例一中的方式,向另一名需要私下换汇的侨胞提供瑞郎现金,随后收到国内银行人民币转账。然而两日后,其银行账户因涉“不合法交易或诈骗犯罪行为”被冻结。
平安留学提醒:
私下换汇风险大。以所谓“优惠汇率”进行私下换汇,既违反当地法规法规,又存在被骗风险。如需换汇,请务必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如受骗,请第一时间联系汇、收款银行,争取冻结转账,并及时向瑞当地警局或国内户籍所在地、有关银行账户开户行所在地公安机关报警。
三、租房诈骗
典型案例一:
2024年7月,杨某初次来瑞留学前,因急于租房入住、开始学习生活,在某网络平台搜寻房源信息,与一名“房东”线上联络,并直接下单付费。抵瑞后,发现房源信息虚假,“房东”也失联,已付费用无法追回。
典型案例二:
2024年11月,郑某初次来瑞旅游前,在某正规网络平台寻找短租民宿房源,与一名“房东”线上联络。“房东”指导郑某转而使用另一个当地小众网络平台,请其在新平台上对某房源下单,支付短租本金和额外一天的押金。其后,“房东”利用新平台技术漏洞下架该房源、取消订单并失联,导致郑某无法获取退款。
平安留学提醒:
线上租房须谨慎。在未与房东或中介线下见面、未现场核实房源的情况下,贸然下单支付具有一定风险,建议尽可能实地看房、签署正规合同。如因短期旅游等原因不便预先核实房源,应警惕要求更换网络平台、缴纳额外押金、对退款无明确保证等的房源提供方,审慎下单或积极考虑其他低风险住宿服务。
瑞士报警电话:117
瑞士急救电话:144
安全提醒:驻米兰总领馆提醒警惕换汇诈骗
近日,驻米兰总领馆接到领区中国公民反映,称遭遇欧元换汇诈骗。诈骗团伙行骗套路是收取换汇人欧元现金,再谎称向其国内银行人民币账户转账。换汇人多数迟迟未收到人民币转账,也有部分换汇人因涉“不合法交易或诈骗犯罪行为”导致账户被冻结。
平安留学提醒:
留学人员注意防范换汇诈骗,如需换汇,请务必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如不幸受骗,请第一时间联系汇、收款银行,争取冻结转账,并及时向当地警方报警。
(转自“教育部平安留学”微信公众号)